信息名称: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2018)
信息索引: 生成日期:2018-10-26 发文机构:
主题词:  信息类别:发展规划与重大决策 发文字号: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自评报告(2018)
2018年10月26日 08:58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8〕17号)精神和《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8年全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粤教职函〔2018〕60号)的要求,学校围绕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的评估指标进行认真自评,形成如下自评报告。

一、办学基础能力

(一)基本情况

1.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广东省财政对我校按本科生均标准进行拨款,并且生均标准逐年提高,财政补助投入呈现进一步提高,政府从经费投入上保障了学校的进一步深层次发展。2017年教育经费拨款34066.5万元,生均拨款水平16942.6元;2017年学校办学经费总收入51928.3万元,支出为56156.3万元,收支比为1:1.08。其中,在收入来源构成上,财政补助收入34066.5万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0.78%;教育收入16501.29万元,比上一年度减少8.09%;其他收入1317.8万元(剔除核算口径变化因素)比上一年度减少35.98%;社会捐赠收入42.67万元 ,比上一年度减少40.1%。

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截至2015、2016、2017年8月31日,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分别为15111.87万元、14764.07万元、17387.42万元,2015、2016、2017年在校全日制学生分别为21610人、20814人、20335人,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分别是6993元、 7093元、 8550元,均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生均4000元的办学条件要求,并且每年在增长。

3.生均教学及辅助、行政办公用房面积

截至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148214平方米,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188813.74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面积19124.81平方米。

4.信息化教学条件

学校建有高速、稳定、畅通的校园网络,校园网覆盖了广州、南海两个校区,互联网拥有教育网、电信、移动、联通等4个运营商出口,出口总带宽16400Mbps。教学用终端8774台,网络信息点数22510个。在覆盖全校有线网络的基础上,实现部分无线覆盖,同时实现无线网络与校园有线宽带网络的无缝链接和一体化管理。

两校区分别建有数据中心机房,配有高性能的服务器、小型机、网络存储设备,校内各类应用的虚拟化服务器数量达300台,重要数据实现异地灾备。数据中心采用弹性扩展的云计算和集群技术建设服务器虚拟化平台,为全校应用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计算和存储资源基础硬件服务平台。

目前正在运行系统90多个,网站80个(不含课程网站),覆盖教学、管理、办公、生活,实现了从招生到校友服务的学生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其中管理与服务类系统30个、教学与资源类系统31个、基础与保障类系统31个。

数据中心搭建了网络防火墙、WAF应用防护系统、上网行为管理、备份与恢复等系统,建立了安全管理制度,从技术和管理层面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5.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我校现有校内实践基地57个、实验实训室485个、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25367个、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1.17个。其中,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9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2个。

(二)建设经验和亮点

1.建设资金保障有力,经费保有科学规范

(1)学校内控严密健全,财务管理规范。我校以2016年事业单位内控基础评价工作为契机,2017-2018年建立了项目化内控平台,台,按内控制衡原则设置各项权限,实现经济业务办理的公开透明和可监控。学校财务制度健全,承接上级“放管服”要求相应对学校预算管理、差旅费、会议费及报销业务制定制度加强管理,财务核算规范有序。

(2)财政支持力度大。我校是广东省高职学院中唯一一所按本科标准进行生均拨款的单位。广东省财政从2010年开始对我校按本科生均标准进行拨款,并且生均标准逐年提高,财政补助投入呈现进一步提高,对我校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3)财务信息化水平高。系统之间进行了关联、系统间集成化建设情况良好;财务信息系统与学校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接和共享;学费系统与招生系统对接。财务处建立了“广东轻院财务”微信公众号,支持教工学生语言咨询,有效提高财务服务水平,教职工满意度高。

(4)社会资源利用效果好。近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深度挖掘校内资源,严格准入门槛以及互惠双赢合作模式,引进社会资金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节省学校对后勤设施,行政设施的投入一千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资产负债率低,无银行债务。结合教育厅、财政厅对银行贷款的监管要求,在确保学院资金正常运作的同时,学校切实做好资金使用计划,截至2014年12月我校清偿新校区建设贷款资金3亿多元。

(6)推行项目库管理。自2017年起,我校预算实施项目库管理,对未入库项目原则上不予预算安排。提前谋划,合理安排,推进了事业发展,加快了财政资金支付进度。

2.强化仪器设备监管,形成长效管控机制

(1)完善管理工作机制,构建管理责任体系。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体制。

(2)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促进管理工作规范化。学校先后修订和制定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推进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定期开展资产清查,不断强化资产监管。学校每年都进行资产清查,并且坚持每年年终对各使用单位进行资产检查。

(4)学校开展年度设备、家具资产管理工作量化考核。把各二级单位的管理责任落实情况、管理制度完善和执行情况、资产在用情况和亏损情况、资产管理人员日常管理工作的到位情况等纳入考核内容,促进资产管理工作不断得到加强。

3.标准配置生均教学及办公用房,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学校行政办公用房面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避免浪费学校资源。生均教学及辅助面积按照教学方面需求配置。

4.打造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拓展学习时间空间

引进通识课程、教师发展培训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打造教师空间和学生空间,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校内网单点登录,与数字化校园门户进行数据集成;搭建学习行为大数据平台,为教学质量管理与诊断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搭建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平台,实现各专业的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搭建质量工程管理平台,实现学校质量工程项目无纸化管理。满足继续教育学院、创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的所有线上教学求;开展基于轻工教育在线的培训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现课程、活动等线上直播的功能;建设前瞻、智能的公共基础平台,如:智慧校园开放平台、三维虚拟校园平台。

5.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合理配置实践教学工位数

以基于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专业群为单位,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共建、共管、共享”为原则,建设校内公共实训中心;以虚拟多媒体技术为手段,建设虚拟仿真中心;圆满完成两校区资源整合工作通过历时3年半整合工作,实现了“以专业、学院或学科类别为整体在同一校区相对集中的功能布局”的战略调整;围绕“三平台一课堂”,打造学校多功能、共享型公共服务实训平台。

二、“双师”队伍建设

(一)基本情况

1生师比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865人,兼职教师620名,生师比为16:1。

2“双师型”教师比例

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队伍数量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结构日趋合理。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40.46%,其中,正高职称83人,副高职称267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79.77%;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为64.62%,其中,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达84.19%。

(二)建设经验和亮点

1创新性实施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认证

学校创新性实施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制,通过有计划地安排培训和专业实践以提升教师技能水平和高职教育教学能力。截至2017年,学校已有524名专业课教师通过“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认证。

2强化专业实践,实施教师“3+2”校企交替工作制

学校在全国率先实施“3+2”教师下企业制度,通过规范选拔标准,每个专业每年有计划地选拔1-2名教师到企业一线去专业实践,安排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创新校企互利共赢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建成企业实践优秀企业资源库。优化专业实践过程控制和任务考核,引入名师专家匿名评价,公开答辩,加强实践效果考核,落实专业实践成效。

3着力打造教研能力强的“双师双能型”骨干教师队伍

“双师双能型”骨干教师具有本专业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学质量评价达到优秀水平,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有创新业绩,能够参与专业群的协同创新,与专业带头人一起做出科研创新成果。学校通过选拔培养,使每个专业都有4-5名“双师型”骨干教师,为建设学校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队伍储备人才。截至2017年,我校“双师型”骨干教师(含专业带头人)共318人。

4建设一支技术精湛、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

学校通过实施“兼职教师建设工程”,完善兼职教师管理体系,提高兼职教师整体素质,建立起一支能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2017年,学校共聘请兼职教师620名。实施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吸引计划,我校现有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共24人。学校开展了高层次技能型人才认定工作,2017年校内认定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19人,被认定为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的人员课酬标准参照入选省级高技能吸引计划人才发放。合理安排兼职教师独立或参与讲授一门以上专业理论或实践技能课程;专兼结合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指导学生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专兼教师交流平台,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提供保证。

5.引育并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成效卓著

学校大力推行“人才兴校、人才强校”战略,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通过面向海内外大范围、大规模引进人才工作,近三年来前后共吸引了二百余名高层次人才报名,我校从中发现并聘请了一批与学校文化精神、发展战略部署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学校通过制订《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和完善一系列人才配套政策,根据实际水平和对学校贡献确定引进人才待遇,提高高层次人才服务水平。同时,加大力度推进校内现有教师队伍发展,校内教师符合引进高层人才同等条件的,在完成学校规定的任务前提下,可以申请同等待遇,在引进校外人才和促进校内人才发展上取得了平衡。

2017年学校落实用于支持教师发展、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超过了1000万,其中主要包括省财政资金建设资金450万元,自筹经费600余万元。经费有效推动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其数量和质量在全省高职院校名列前茅。

表2-1 各类国家级省级人才师资队伍情况

各类国家级人才师资队伍情况

人数

备注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2


国家级教学名师

2


高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

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标兵人物

1

全省唯一,全国高职2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

1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1


全国技术能手

2


全国轻工行业先进工作者

1


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

1

广东省高职唯一

全国模范教师

1


各类省级人才师资队伍情况

人数

备注

珠江学者

7

全省高职20人

二级教授

9

全省高职最多

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团队

3


南粤优秀教师

9


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

3


广东省技术能手

7


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先进个人

2


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

10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8


广东省教学名师

5


广东省师德标兵

1


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

8


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

3


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

24


三、专业人才培养

(一)基本情况

1课程开设结构合理

2016-2017学年全校共开设课程总数为2320门,理论课程数为472门,理论+实践课程数量为1282门,实践课程数为683门。同时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课时分配和实践教学更加合理。

表3-1 课程开设情况分析表

时间

课程

门数

其中

公共选修课

公共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A

B

C

2016-2017学年

2320

472

1282

683

155

181

853

1312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协调,理论+实践课程(B类)和实践课程(C类)的学时分别占总学时的43.5%和38.5%。数据表明,从课程类型上来看,所开设的课程中,B类课程课时和C类课程课时的比例达到79.8%。学校积极推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根据国家职业标准,校企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凸显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见下表3-2。

表3-2 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

类型

学时

占总学时的比例(%)

理论课(A类)

55860

18

理论+实践课程(B类)

135582

43.5

实践课程(C类)

120033

38.5

合计

311475

100

数据来源: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6/2017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2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充足

2016-2017学年年生均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时间6.98天。目前,我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主要是以专业群为依托,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产业,面向广东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瞄准轻工产业高端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力求与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有合作意愿的优质企业、优势企事业单位、基层地方政府、乃至世界500强企业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企的互利共赢,促进校企的长效合作,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3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加大

2016-2017学年,我校13个专业与企业合作订单学生培养共计561人,占学生总人数比例为2.6%。

4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大幅增长

学校通过实施“兼职教师建设工程”,完善兼职教师管理体系,提高兼职教师整体素质,建立起一支能适应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双师”结构、技能强、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2016、2017年分别支付兼职教师酬金253.56和313.59万元。

5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较高

2016和2017年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教学设备值约为21.4万元。

表3-3 2016/2017学年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学院名称

合作项目名称

合作企业名称

设备总价(元)

设备进校

年份

设备撤出学校

年份

信息学院


广东奥迪威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60

2017


7000

2017


2650

2017


600

2017


700

2017


基于云的网络攻防实训平台建设

北京康邦科技有限公司

128000

2016-11-1

2019-11-1

轻化工

新型功能油墨的开发

惠州市随和科技有限公司

980

2016.04


8050

2016.05


490

2016.11


3010

2016.11


800

2016.11


1040

2016.11


858

2017.01


1600

2017.04


48000

2017.04


2300

2017.08


1280

2017.08


3600

2017.09


1197

2017.09


6专业点学生分布广泛

学校共设置79个专业,覆盖15个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最大的五个专业大类依次为:文化艺术大类(22.41%)、财经商贸大类(15.72%)、电子信息大类(12.86%)、装备制造大类(10.91%)、教育与体育大类(7.8%)。学校现有国家级示范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及示范性专业16个,省级品牌及一流高职建设高水平建设专业19个,校级及以上重点专业33个,重点专业数约占全校专业总数的46.6%,覆盖到学校各二级学院。

图3-1 本校2016/2017学年各专业大类在校生人数所占比例

数据来源: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6/2017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

7专业与当地产业匹配度高

我校专业建设形成了以工科类艺术类专业为主体,兼有文管经专业的专业体系,专业结构合理,符合行业发展和广东省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学生数最多的10个专业,与广东省“十三五”规划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工业和建筑设计、电子商务、商务会展、服务外包、现代保险、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休闲、文体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以及智能制造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匹配。

表3-4 本校2016/2017学年各专业大类规模及与产业结构匹配情况

专业大类名称

设置专业数量(个)

专业名称

面向行业/产业

交通运输大类

1

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

汽车服务业

生物与化工大类

5

食品生物技术

轻工食品、轻化工

化工生物技术

药品生物技术

精细化工技术

工业分析技术

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

1

建筑装饰材料技术

轻化工

土木建筑大类

4

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汽车服务业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

园林工程技术

装备制造大类

9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轻工机械、汽车服务业

数控技术

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

模具设计与制造

制冷与空调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

电气自动化技术

工业机器人技术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电子信息大类

11

应用电子技术

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业

声像工程技术

光电技术应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

计算机信息管理

软件技术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通信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

通信工程设计与监理

资源环境与安全大类

2

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

环保类

环境工程技术


轻工纺织大类

6

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

轻工食品、纺织服装类、包装印刷业、

制浆造纸技术

包装策划与设计

包装设备应用技术

数字图文信息技术

印刷设备应用技术

财经商贸大类

11

资产评估与管理

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物流业

证券与期货

财务管理

会计

国际经济与贸易

经济信息管理

商检技术

市场营销

汽车营销与服务

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旅游大类

3

旅游管理

旅游业、会展业

酒店管理

会展策划与管理

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

2

社会工作

公共管理、社会工作

社区管理与服务

文化艺术大类

10

艺术设计

商务服务、外包服务

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

广告设计与制作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

产品艺术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展示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

首饰设计与工艺

游戏设计

新闻传播大类

3

出版商务

文化创意产业

数字出版

影视动画

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

6

食品加工技术

轻工食品、健康服务

食品营养与检测

药品生产技术

药品经营与管理

保健品开发与管理

化妆品经营与管理

教育与体育大类

5

商务英语

教育行业、办事人员

应用英语

商务日语

应用德语

文秘

总计

79



数据来源:根据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16/2017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及学校数据统计

8.高质量完成招生计划

(1)生源结构多元,招生类型多样

第一,招生计划执行情况。学校2017年计划招生7800人,实际录取7723人,实际录取率为99.01%,新生报到6456人,报到率为83.59%,比2016年提高了4.57个百分点。

第二,生源来源类别。学校2017级生源主要由普通高中生和中职生(三校生)组成,其中普通高中生占88.14%,中职生占11.86%,中职生占比较2016年提高了5.35个百分点(2016年中职生占比6.51%)。

表3-5 我校2017级生源来源情况一览表

招生类型

生源类别

录取数(人)

报到数(人)

报到率(%)

普高招生

普高生

4578

3564

77.85

学考招生

普高生

1455

1310

90.03

自主招生

普高生

866

816

94.23

自主招生

中职生

30

30

100.00

三二分段

中职生

446

407

91.26

3+证书

中职生

348

329

94.54

合 计

7723

6456

83.59

数据来源:根据我校招生数据统计

第三,生源分布地区。

①广东地区。我校今年录取的考生中有7045人来自广东,在这些考生中,我校最受粤西、粤东及广佛肇地区的考生青睐,粤北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深圳、东莞、珠海等市则报考相对较少,这可能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以及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有关;另外,录取的广东省考生中,有96人是随迁子女,21人是西藏新疆班考生。

图3-2 广东省生源考生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我校招生数据统计

②省外地区

图3-3 省外生源考生地区分布

数据来源:根据我校招生数据统计

(2)生源结构合理,生源质量有保证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优质的生源是学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保证,生源质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我校注重内涵发展,在国内国外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使得我校各招生类型的招生广受社会、考生和家长的青睐,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各类排名均居国内示范高职院校前列,招生录取分数线均居省内同类高职院校前列。

2017年广东省第三批专科A批次和B批次合并,且文理科采取平行志愿的投档方式,我校文理科第一志愿组投档均满档。其中文科最低投档线为451分,高出我省第二批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33分,高出第三批专科录取最低控制线241分;理科最低投档线378分,高出我省第二批本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18分,高出我省第三批专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178分。文科平均分461分,理科平均分397分,均远高于二本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图3-4 我校普高文理投档分数线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我校招生数据统计

美术类依然火爆,在文化分和术科分双上线的基础上,按文化成绩投档最低分296分,高出二本线16分;按术科成绩投档最低分223分高出二本线13分。

文理类和美术类均超二本线,体现出我校的生源不仅充足,且生源质量很高。

(二)建设经验和亮点

1形成精准对接岗位(链)需求的课程体系

(1) 根据职业岗位,重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引领,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基础及素质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综合能力类课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全面提升。

(2)基于工作过程,建立课程标准

校企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小组,构建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内容。将工作过程中的岗位技能要求、行业标准与职业规范、职业资格技能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编入课程内容,建立课程标准。

(3)以精品课程为示范,带动全校课程建设

以重点专业课程建设带动相关专业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和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带动全校课程建设。在建设好网络课程的基础上,将课程设计理念领先、基础条件好、工学结合内涵丰富及特色鲜明的课程建成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集中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带动全校课程建设。

2.形成覆盖建设、监管、评价全过程的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机制

2018年5月,我校出台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管理,体现了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指引作用。根据《管理办法》),学校将对校外实践基地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对建设期满的校级示范性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验收,并公布验收结果。

3.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开展人才培养

2016-2017学年,酒店管理、园林工程技术、数字图文信息技术、环境监测与控制技术专业和广州燕岭、香港唐宫饮食集团、柏盛声光科技有限公司、天意有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贝源检测技术股份有限等公司已共同筹办数届订单班。学校和企业互相进行了培训和技术开发服务;采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将课堂转移到企业的生产一线现场,突出实践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企业输送新员工,受到用人单位和学生的良好评价。

4.保障兼职教师课酬,打造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

(1)通过强化校企合作,全面推进“兼职教师建设工程”。学校已建立一个由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组成的优质兼职教师资源库,聘请兼职教师620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或高级技能的兼职教师占48.87%。积极吸引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来校任教,目前共有24人入选省高职院校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吸引计划,19人被认定为校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

(2)合理安排兼职教师独立或参与讲授一门以上专业理论或实践技能课程;专兼结合共建生产性实习基地,指导学生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专兼教师交流平台,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提供保证。

5.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促进企业提供教学实践设备

企业提供设备在学生使用率和设备绩效比方面均比较高。2017年,学校制订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产学研合作管理办法》,明确了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合作原则、内容、职责、项目运行及绩效考核评价等内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学校产学研合作项目。

6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常态化诊改与动态调整机制

(1)实施了专业群建设与专业结构优化

2017年,经过二级学院充分调研及专家论证,在广大教师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了专业群建设与专业优化方案。学校的专业调整以产业群发展为依托,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 对现有专业及专业群进行梳理,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学校错位发展格局,构建未来5-10年专业充分发展的空间。将全校原来的73个招生专业,整合成19个专业群(包括检测学院检测专业群),3个协同教学中心(机器人专业协同教学中心、现代信息技术与新工科协同教学中心、应用外语协同教学中心)。

(2)建立了专业预警动态调整机制

为加快落实《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专业群建设与专业优化方案》,主动促进专业与广东省主导产业的深度对接,实现由“注重专业招生规模扩张向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提升转变”、由“注重专业服务产业向注重专业提升产业转变”, 2017年制订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动态调整预警机制建设办法》(试行)并征求了5次意见稿,选取了11个评价指标,制定了评价基本规则、评价奖惩措施,设立了评价组织机构,计划在学校教务系统中单独设立专业预警信息系统。

(3)建立了专业评估与诊改机制

为加强学校专业办学质量检查和诊断,更好地了解专业现状、优势与不足,对现有的专业体系进行筛选调整优化,将专业评估作为专业建设与专业评价常态机制,每四年开展一次专业评估工作,并制定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组织专家对每个专业的整体情况(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库)、专业特色建设情况和专业适应产业发展情况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估,寻找标杆、分析差距、加强内涵。通过评估并排序,对建设成效显著或特色凸显的专业,优先推荐参加省级品牌或特色专业遴选,并引领专业群相关专业均衡发展;对专业评估未达到规定标准,且初次就业率低于全省示范校水平,专业对口就业率低于50%的专业进行整改或者调整优化,促进学校专业健康发展。

(4)开展了专业国际化认证

将专业认证与专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学科专业发展相结合、与教学基本建设相结合、与专业评估工作相衔接,组织专业教师前往香港等地学习“悉尼协议”、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在学校工科专业中,选择条件成熟的专业如通信技术专业,逐步推进专业与国际接轨,开展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培养国际化工程人才。

四、学生发展

(一)基本情况

1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岗位标准紧密结合,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专业”与“职业”之间的桥梁。此举有利于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目标,面向行业企业岗位技术技能需求开展实践学习,促进人才培养与需求的双向匹配,有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职业满意度;有利于提升毕业生对核心技能培养的满意度和教学管理的满意度。2017年,受国家分批次取消职业资格证书的影响,我校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为76.64%,其中国家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中、高级)为55.09%。

2直接就业率继续保持高位

截止2017年9月1日,学校6690名毕业生中,共有6550名毕业生顺利就业,初次就业率达97.91%,其中有35个专业(方向)初次就业率达100%;至2017年12月30日,毕业生直接就业率为95.09%(不含直接升学的205名毕业生)。

3毕业生就业面广,发挥了服务新兴产业及中小企业的作用

(1)区域流向。2017届毕业生中,有97.00%的人在广东省就业。其中82.48%的毕业生集中在广州、佛山、深圳等3个城市就业,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城市为广州(57.53%),其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为4586.50元。

图4-1 毕业生在广东省就业的比例变化趋势

表4-1 主要就业城市及其月收入

就业城市

占本校就业毕业生

的人数百分比(%)

在该城市就业的本校毕业生

半年后的月收入(元)

广州

57.53

4586.50

佛山

14.20

4152.80

深圳

10.75

5203.38

数据来源: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麦可思)

(2)就业领域。从就业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以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10.91%)、零售商业(10.04%)、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8.37%)、教育业(6.76%)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其次是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5.44%)、建筑业(5.12%)等;主要从事销售(10.85%)、媒体/出版(10.34%)、美术/设计/创意(10.03%)等工作。同时,随着近几年民企、中小微企业活力的释放,本校2017届有较多毕业生就业于民企(79.81%)以及中小型企业(68.70%)。同时,随着近几年民企、中小微企业活力的释放,学校2017届有较多毕业生就业于民企(79.81%)以及中小型企业(68.70%)。[数据来源: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原始数据(麦可思)]

从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和就业领域可知,学校立足广东,服务于中小型民企,为本省经济发展贡献了较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达成。

(二)建设经验和亮点

1构建精准就业信息系统,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根据新时代学生对就业指导服务的需求,积极推进精准就业,通过更新就业服务系统、拓展“广轻就业”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实现线上精准对接企业及毕业生。

2扎实做好用人单位资源库,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将校企合作单位、招聘会登记企业、毕业生就职企业进行分类优化整合,建立优质用人单位资源库,并构建人才需求反馈机制,对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指导学校相关工作的开展。

3推进就业大数据分析与招生及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建立。通过就业大数据,为学校的招生及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指引,形成招生、过程培养和就业三方联动机制。

4提升就业辅导员素质,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团队的建设。制定就业辅导员培训计划,根据就业新形式新任务,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开展培训,提升队伍素质,同时,建立了一支就业工作学生助理团队,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个性化的、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

五、社会服务能力

(一)基本情况

1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稳中有增

2016年扶贫专项经费为2181600元,2017年为2556000元。

社会人员培训经费2015年为165.69万元、2016年为115.62万元、2017年为173.025万元,近3年来呈现基本稳定态势。

社区服务经费2015年为224.19万元、2016年为292.07万元、2017年为338.14万元,连续3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17年比2016年有大幅增长。

表5-1 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一览表

单位:万元

年度

项目

2015

2016

2017

扶贫专项


218.16

255.6

社会人员培训

165.69

115.62

173.025

社区服务

224.19

292.07

338.14

2技术服务到款额不断增长

横向技术服务经费2015年为25.68万元、2016年为32.95万元、2017年为217万元,连续3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17年比2016年有大幅增长。

纵向科研经费2015年为2136.2万元、2016年为961.95万元、2017年为968万元,近两年来呈稳步增长态势。

培训服务经费2015年为399.3万元、2016年为369.69万元、2017年为370.43万元,近3年来呈现基本稳定态势。

技术交易经费2015年为9万元、2016年为7.9万元、2017年为37.15万元,连续3年呈增长趋势,特别是2017年比2016年有大幅增长。

表5-2 技术服务到款额一览表

单位:万元

年度

项目

2015

2016

2017

纵向科研

2136.2

961.95

968

横向技术服务

25.68

32.98

217

培训服务

399.3

369.69

370.43

技术交易

9

7.9

37.15

(二)建设经验及亮点

1建立、健全激励和保障制度,大力提升我校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及水平

为开展一流高职建设、有力地提升我校科研与技术服务制定、提供了激励和保障政策。根据国家、省的相关政策,结合我校实际,同时通过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征集意见,起草和修订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称评审管理办法(修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横向项目管理管理办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管理办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到企业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管理办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制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办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试行)》等10个管理办法并发布。

在出台了新的科研与技术服务的相关管理办法,特别是职称评审、科研奖励办法的修订,科研评价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制度的改革,极大地激发和激励了教师们的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017年我校科研与技术服务成果丰硕,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6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州市科普项目1项、广东省工程中心3项、佛山市工程中心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2项、佛山市南海区知识产权试点学校项目1项。校级人才项目36项。共有4项专利实现转让。

哲社科项目共47项,资助经费共61.6万元。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3项,2017年省级学校德育专项1项,省哲社科“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3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一般课题5项,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项课题一般课题1项,2017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3项,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7年度“羊城青年学人”资助研究项目1项,《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专项课题1项,2017年度国家档案局科研项目1项,广东省档案局科研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研究项目(德育专项)1项,2017年省级学校德育专项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项目“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项”1项、广东省扶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项目1项,佛山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1项,其他研究学会项目17项。

2建设广轻佛山工业设计创新产业园,助力科技孵化与成果转化

2017年学校与佛山形科工业设计有限公司成立广东轻院科技有限公司,依托佛山南海高新区,充分发挥高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集聚作用,共建广轻佛山工业设计创新产业园。学校广轻佛山工业设计创新产业园被认定为佛山市南海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单位。广东轻院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广轻佛山工业设计创新产业园的总体运营及管理,全权负责创新项目遴选与孵化、技术推广与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管理入驻的孵化企业、孵化项目、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协助组织创新创业中心的路演等活动。

图5-1 领导为创业园揭牌

图5-2 卢坤建校长在仪式上讲话

3依托国家知识产权中小企业培训基地,促进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

为提高学校的专利申请量,促进高价值专利及成果转化能力,激发师生发明创造热情,学校为全校师生针对不同专业领域,开展系列知识产权培训,2017年学校成为广州市知识产权试点学校。

学校于2017年5月26日、2017年12月14日、2017年12月28日、2017年10月19日分别举办了食品与化工、通信、机电、外观等领域专利申请与挖掘培训会。2017年10月18-20日,学校受佛山市知识产权局委托承办的“佛山市2017 年第四期企业专利管理师初级培训班”顺利进行。通过系列知识产权培训,有效提升我院师生的专利意识,为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创新创造思路,并为知识产权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为学校创造更大的价值。

图5-3 举办系列专利申请与挖掘专题培训

4构建科研平台和技术研发团队,教师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大大提升

以校级技术研发机构为基础建设省级工程研发中心。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了12个校级技术研发机构。

2017年新增广东省工程中心3个,2016年新增佛山市工程中心3个,201,7年新增佛山市工程中心2个,具体见表5-3、表5-4所示。

表5-3 2017年度获得广东省工程中心立项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立项时间

1

广东省表面热功能结构制造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康俊远

2017

2

广东省绿色日用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龚盛昭

2017

3

广东省特色调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李平凡

2017

表5-4 2016、2017年度获得佛山市级工程中心立项一览表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立项时间

1

绿色日用化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龚盛昭

2016

2

佛山市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向华

2016

3

表面热功能结构制造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康俊远

2016

4

佛山市特种功能性建筑材料及其绿色制备技术工程中心

黎彧

2017

5

造纸化学品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颜进华

2017

(1)科技创新结硕果,我校教师在国际发明展览会中荣获最佳发明奖

2017年,第二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暨第二届世界发明创新论坛在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为期3天的展会及论坛共吸引来自44个国家、国际组织共900多个单位参会,展出国内国际1771个项目。学校黎彧教授的《纳米绿色杀菌除臭新工艺及其在高档羽绒加工中应用》荣获金奖和由发明者协会国际联合会(IFIA)设立的最佳发明奖;轻化工技术学院向华博士的项目《一种荧光材料所制凹版表印荧光防伪油墨》荣获铜奖。

图5-4 学校教师在国际发明展览会中荣获最佳发明奖

(2)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我校教师科技成果产业化

依托学校轻化工技术学院的佛山市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教师科研成果防伪油墨研究进一步获得企业肯定,中国印刷包装企业百强第一名---深圳市裕同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学校缔结技术合作开发合同,共同开展“微纳荧光防伪油墨研发与应用”项目(到账金额:人民币30万)。该项目预计获得微纳荧光里印防伪油墨配方和微纳荧光防伪喷墨配方各一个,并获专利授权,目前正在进行产业化研究与市场推广。

(3)我校青年教师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快速提升,荣获国家青年基金项目

学校生态环境技术学院张泽敏博士申报的《高核过渡-稀土金属团簇的定向构筑及其磁制冷性能调控》项目获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立项,资助经费25万元。该项目致力于分子基纳米磁制冷材料的研发合成与性能研究,尝试攻关高核金属团簇的合成,对配位化学、结构化学和纳米团簇领域具有重要学术意义。

(4)深入产学研,天然美白活性物研究成果成功转化

广州环亚化妆品科技有限公司是我校的协同创新基地,双方秉承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展了多项协同创新研究,例如天然美白活性物的研究与应用就是其中的一个合作项目,环亚公司提供研究经费给我校,我校龚盛昭教授团队为环亚公司开发了甘草黄酮、芙蓉花花提取物、当归提取物等天然美白活性物。这些研究成果实现成果转化,成功应用于环亚公司的美肤宝美白系列产品中,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项目成果“美白活性成分研发及美白化妆品制备关键技术”通过广州市科创委科技成果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了2016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5)产品设计真实项目融入教学,实现技术服务与产教融合

根据佛山市家家卫浴有限公司、深圳市稻兴智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需求,针对紧凑型系列浴室柜、智能马桶、LED桌面照明产品等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和设计前期研究,形成企业资助项目。邀请广州市沅子工业产品设计有限公司、广州易用设计等11家设计公司的负责人或设计总监将实际项目引入《项目实训》课程,学生在由双导师(设计公司和学校教师)带领下,完成了一系列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获得合作方的高度肯定。

项目1:“紧凑型”系列浴室柜的设计与开发

合作单位:佛山市家家卫浴有限公司;学校指导教师:伏波,陈昌春;企业指导教师:杨红,雷霆

项目2:“智能马桶”系列产品的设计与开发

合作单位:佛山市家家卫浴有限公司;学校指导教师:伏波,陈昌春;企业指导教师:杨红,雷霆

5全面拓展服务渠道,大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1)推进工作机制改革,夯实服务国家战略的基础

理顺关系、规范管理、激发各方积极性是继续教育机制改革的重点。2017 年学校发布了《培训工作管理规定》《自学考试相沟通管理办法》,学校继续教育工作机制改革成效显著。

(2)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学分制改革及成果互认进程

学校“创新强校工程”及一流高职建设规划均明确提出学历继续教育学分制改革的任务,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编写并在系统中报送上级部门;制订《多种教育成果的认定办法》,积极参与广东省学分银行建设,助力国家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

(3)服务“一带一路”,打造继续教育国际化品牌

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6年起开设汉语言国际留学生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教学模式,2017年招生量猛增至80人。

(4)服务职业教育发展,打造职业师资培训品牌

学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按照《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要求,落实国家与广东省强师工程,201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认定为“2017年度优质省级基地”。经2017年申报,获2018年国培省培项目立项共27项,项目总数居省内前列。

(5)助力终身学习新时代,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校社会服务项目以科技服务、培训服务和对口支援为重点,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服务中小企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6)瞄准社区教育,政校协同提供精准服务

立足广州海珠区及佛山南海区,通过与社区合作成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基地、与镇街以上社会工作组织合作开展社区教育项目、竞争社区服务项目、成为社区技能培训考证基地、广轻社区网络学院等建设方式,开放学校资源,开展社区教育,2017年,社区教育人次为2884人次,社区教育示范校工作稳步推进。

2017年,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学校根据“创新强校工程”、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等指标要求,推动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机制改革,在社会与企业、职业师资、留学生培训和考试考证、职业技能鉴定、在校生技术技能及学历提升培训等业务进行了全方位的拓展,各项数据得到大幅度提升。2017年,非学历继续教育收入总量为1083.5万元,较2016年增长39.4%;社会培训规模达25216人次,合计107897人日,较2016年提高10%;组织考试考证及职业技能鉴定等25359人次,较2016年提高17.5%;招收国际留学生80名,较2016年增长4倍。

学校总体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在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的荣誉。

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学基础能力

1.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1)存在问题:

①校企合作有待深化。高职院校建设形势一日千里,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建设提出了方方面面的要求,由于现行的制度限制,国有资产投入及产权界定方面尚没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尚未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②生均培养成本核算精准性有待提高。由于高校会计制度对人才培养成本口径缺乏规范,学校在教育成本投入方面的核算还不够精准。

2.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存在问题:部分科研和专业仪器设备存在共享不足,利用率低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专业的特点的限制,导致使用效能较低的情况。

3.信息化教学条件

(1)存在问题:

①采用基于轻工教育在线的混合教学模式,教师的备课内容转移到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着重解决问题上来,这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的工作流程。另外,社会当下对教师的要求不断在提升,教师必须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熟悉网络教学平台技术,熟悉微课制作,种种都为老师增加了工作量,如何帮助老师减轻工作量,让他们愿意采用混合教学模式教学,是推广信息化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②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的上网的习惯从PC端转移到了移动端,要推广信息化教学必须从移动端入手,这就要求高校里的教学场所、公共区域和生活区域必须覆盖有无线网络,确保教学微课播放流畅,师生互动畅通才能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目前我校南海校区的宿舍生活区还没有覆盖WIFI信号,一定程度挫伤师生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

③随着网络学习平台的发展,教学资源与日俱增,服务器老化、存储不够、安全隐患、黑客攻击等问题都有可能发生,时刻威胁到平台的稳定运行。另外,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一些技术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也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而现代教育中心在教学平台岗位人手不足是一大问题。

④在推广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单纯依靠学生、老师、管理人员的热情参与,缺乏相应的政策文件、组织保障是不能持久的。

⑤平台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后续还有一些功能模块需要建设与完善,所需的技术人员与资金尚未完全到位。

4.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

学校现有实训面积不足,与基本办学条件达标要求的面积仍有一定的差距。今后,将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更好地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双师”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结构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

2职业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仍有欠缺。

3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兼职的吸引力不够;兼职教师授课课时占比偏低;兼职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三)专业人才培养

1课程建设

在线课程运行不足。目前已建设的各类精品课程,由于运行平台重新规划建设以及资源更新较慢等原因,运行效果有待加强。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基地共建企业的实力参差不齐。优质共建企业诸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白天鹅酒店等,在人才培养、师资共建等方面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有的基地共建企业,才刚成立不到一年。成立时间太短,或社会认可度不高的企业,往往稳定性较差。有的企业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目的主要是想短期快速为公司补充人手而已。这将导致实践基地的运行管理达不到预期效果,学生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3年支付企业兼职教师课酬

在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兼职教师授课课时占比偏低的问题。

4企业提供设备

企业提供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较低,企业追求效益优先,目前参与校企合作短期效益体现不够明显,在校企合作工作开展中停留在配合学校开展工作,主动性与能动性及企业的主体参与模式不能体现。

5专业建设

(1)专业发展不平衡。学校的传统专业,重点专业基础较好,建设水平高,在课程改革、基地建设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少数非重点专业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

(2)学校的少数优势专业,就业情况非常好,人才需求旺盛,由于专业太热门,导致很多高分学生报考,但是由于高分学生报考后又选择复读的原因,学生报到率不高。

七、改进计划及发展方向

(一)办学基础能力

1.加强内控建设,提升资源使用效益

我校将紧紧抓住高职教育发展的机遇,深化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进一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准确核算办学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2.强化资源共享与管理,提生均教学仪器设备使用效率

①加强实训室建设项目管理,合理安排调配资源。针对以往存在的部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效率较低,有的教学设备存在重复购置的现象。学校修订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科研实训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对各院系实训室建设项目从预算申报、立项论证、计划审批、实施方案论证、招标采购、合同实施到项目质量验收的全过程管理,并完善规范项目论证组织、项目绩效评估、项目管理责任制、项目建设安全要求等。

②构建公共实训中心,打造共建、共享、共用平台。学校通过整合公共计算机房及化学实验实训室,成立公共计算机中心、化学中心,由学校统一管理、调配使用,构建共建、共享、共用平台;制订项目立项管理办法,从源头加强仪器设备建设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③加强信息共享,打通信息孤岛。学校为进一步推动实践教学环节信息化管理,学校拟构建实验智慧管理系统和拟定《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绩效评价实施办法》,实现仪器设备数据与实验室使用数据的互通、互用,及时掌握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通过对仪器设备的绩效考核,促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3.持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进一步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扩大学习空间

①完善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保障学习平台后续建设与完善所需的人员与资金需求。

②制定相应的教学应用激励文件,给予经费支持,让老师的新增工作量投入有产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保持网络教学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③招聘网络技术工程师、软件技术工程师,打造一个长期稳定的技术团队多渠道提供高效率、优质的服务。

④协同部门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合理安排时间持续开展基于轻工教育在线的信息化学习培训班,让各个学院老师认识和了解教学平台,普及线上教学的知识和技术,并最终让他们在课堂上推广给学生使用,教学生使用,扩大学习平台的影响力。

(二)继续推“内培外引”,进一步提高“双师”队伍水平

1实施“加速培养、积极引进”,以一流高职建设为契机,面向全国引进高素质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创新人才项目管理方式,对各类人才给予项目经费资助,纳入项目化管理;继续推动协同创新模式下的人才软引进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鼓励以任务为牵引柔性引进,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2继续完善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制,将职业资格、技术服务、专利获得、高职教育教学能力等条件列入专业教师从事职业教育的准入条件,同时把高职教育教师资格证作为学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的必要条件。

3推进“能工巧匠进校园”,实施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吸引计划,选拔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到学校进行案例教学;支持专兼职教师协同授课,协同教学部门开展专业课程改革;开展兼职教师资源库质量提升工程,以教育教学质量目标驱动筛选优质兼职教师、强化培训和考核措施,对考核优秀和称职的兼职教师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提高兼职教师授课的积极性,提升兼职教师队伍质量;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兼职(课)教师分配办法》,加大兼职教师授课报酬;完善兼职教师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调研开发兼职教师管理系统,拟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促进兼职教师动态管理。

(三)专业人才培养

1.进一步优化课程开设结构

(1)整体规划,示范引领,稳步推进各专业课程建设。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对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整体规划,针对课程建设成效较为薄弱的专业,加强指导,重点帮助。

(2)充分发挥学校开放共享型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库教学平台及多个职教联盟的合作优势,打造项目化教学,加强网络课程、微课、慕课及校本教材等项目的建设。以重点专业(群)为核心,开展以专业标准库、网络课程库、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库、专业信息库、专业试卷库、专业图片库、专业视频库、专业合作企业库、专业文献库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和效率,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效的途径。

2.进一步开展优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努力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密切关注行业产业发展动态,抓住机遇,吸引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的优质企业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进一步完善兼职教师建设的管理及激励机制

学校通过推进“能工巧匠进校园”,实施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吸引计划,选拔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到学校进行案例教学;支持专兼职教师协同授课,协同教学部门开展专业课程改革;开展兼职教师资源库质量提升工程,以教育教学质量目标驱动筛选优质兼职教师、强化培训和考核措施,对考核优秀和称职的兼职教师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提高兼职教师授课的积极性,提升兼职教师队伍质量;制定《校企协同育人兼职(课)教师分配办法》,加大兼职教师授课报酬;完善兼职教师管理,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调研开发兼职教师管理系统,拟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促进兼职教师动态管理。

4.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企业提供产学研相关设备

今后希望通过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地方政府配套相应政策,提升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学校两校区资源整合完成,规划更多场地用于开展校企合作,以便企业提供教学设备到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5.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促进专业协同发展

(1) 建立帮扶机制,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在充分发挥重点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类别建立重点专业与弱势专业对口帮扶机制,借鉴重点专业的建设经验,加快弱势专业的建设步伐。在政策上对弱势专业的人才引进、经费投入予以倾斜,实现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2) 优化专业设置。为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学校在保持轻工特色的基础上,学校专业主要对接广东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以及支柱产业。

(3) 扩大优势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吸引优质生源。进一步加强轻工类等优势专业的内涵建设,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吸引优质生源。

(四)进一步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我校的在科研与技术服务方面的实践,进一步完善我校科技创新的激励及保障制度,优化科研创新平台和团队,加大科技投入,包括人员和经费投入。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部署

  • 版权所有: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粤ICP备12053365号-1
  • 联系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52号  邮编:510300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020-61230808-822